摘要:现在治理危机,不仅是美国,全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两难选择:刺激经济要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增加流动性过剩,助长金融和经济泡沫。 ...
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旧财富与新财富拥有者甚至选择的居住地点都有所不同。
第二,放开利率,使得金融资源能够根据利率水平的高低,更多地配置到高效率的部门。二是金融资源被以优惠价格即负利率配置到低效率部门之后,引发了低效率部门的投资冲动。
但随后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开始不断地爆发金融危机,这些现实状况无疑对金融自由化的思想提出了挑战,有人甚至将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罪于金融自由化。金融体系的混业经营趋势在往前发展,但监管体制却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其实,对于金融风险控制与人们的认识有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影响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而金融安全网理论重新强调了政府的作用。
然而经过观察,大家发现事实恰恰相反。金融约束论的核心就是适当地限制市场准入,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拥有特许权的价值。2003年是600吨,绝对量明显增加,但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是下降的。
世界金融危机将引起国际金融秩序的调整,但近期不大可能全面推翻洗牌。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作跟踪研究。这个模式已经垮台,……美国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和对新思想的需求与当时的苏联是相似的。讨论美元地位问题自然会想到我国的外汇储备。
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原因,概括起来说,一是体制性原因,即一国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不能保障世界经济健康发展,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再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保持币值稳定,因为一国主权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往往是矛盾的。非金融类国际投资(购买资源和建立企业)增长很快,我国在世界跨境投资中所占比重只有2%左右,发展余地很大,但也有不少艰难。
美国巨额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靠发行国债和利用外国资本来解决,最终是靠印钞票、美元贬值弥补,实际上成了世界的中央银行。这种多样化有诸多优点:它将制造许多天然的试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和重要性今后还会持续下降。从亚当·斯密时代以来长期强调看不见的手,1929-1933年大危机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强调国家干预。
从那时到现在,美元对黄金已经贬值90%以上,按黄金衡量1美元已经贬为3美分。世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5年发展中国家GDP已经占世界40%。报告说,美国境内银行只确认了预期资产减记规模的60%,而欧元区和英国境内银行只确认了40%。俄国外交学院一位教授,预言2010年美国会像苏联一样解体,因为州政府财政困难。
还讽刺法国总统萨科齐,说他早上醒来时是自由主义者,到了晚上就转变成共产主义者了。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资本主义也没有固定模式。
英国霸权地位的衰落经历很长时间,美国从崛起到二战结束霸权地位确立,经历半个多世纪。世界经济危机中出口下降,更加剧了生产过剩,这对中国经济构成双重制约。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结构。还可以设想,建立包括几种主要货币的一揽子货币,但并不容易。低碳经济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现在世界贸易80%以美元定价。美国的债务总额,包括联邦债、州与地方政府债务、国际债务、私人债务的总和,相当于GDP的3.5倍,有46万亿美元以上,全国人均10多万美元。
恐怕没有人相信这种预言。七国集团,即美、德、英、法、意、日加上加拿大,占世界GDP比重从1989年的68%下降到现在的56%,20年下降12个百分点。
为应对金融危机,未来4年美国政府将发行3.8万亿美元的国债,未来10年国债将增加9万亿美元。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经过这次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制度会进行一些调整。二、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这次金融和经济危机,是一场世界性的大震荡,对国际格局会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潮流或许会多少向欧洲式的、比较注重公平和监督的资本主义模式靠拢。德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黄金储备各有3000多吨,法国和意大利各有2000多吨。半年时间举行两次20国首脑峰会,成为世界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变化,说明美国和其他几个发达国家不能像过去那样简单地靠七国集团主宰世界经济,不得不坐下来和发展中国家讨论全球性紧迫问题。保护主义会造成商品总成本的上升,从发展趋势看,全球化不会根本逆转,因为全球化带来总成本的节约。
美国的权威和感召力在下降,对美国的不满和反对在增加,美国发号施令的空间在缩小。我希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到2020年,人民币能够成为重要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一员,并且更早一些能够在亚洲地区取得比较大的进展。
国际货币格局变化的基础,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即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衰落和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欧洲想和美国平起平坐,发展中国家希望改善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不利地位,区域性的货币合作在发展。
也要付出代价,就是货币政策的独性要受到限制,受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风险要增加。世界经济版图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当然我们非常清楚,中国现在是、未来比较长的时间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现代化还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08年11月发表的《2025年全球趋势:一个改变了世界》的研究报告,也承认未来是多极世界,说:到202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建的国际体系将几乎无法辨认。克服危机往往要经过破坏,才能恢复失去的平衡。世界是多样化的,不能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发展中国家。
大国的兴起或者衰落,世界大格局的根本性改变,往往要经历比较长的过程。有些只具有暂时性,例如国家买入的银行和公司股份,危机过后可能会出卖而成为私有。
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20年下降7个百分点,地位明显削弱,但目前还占绝对优势,欧元和其他货币都还难以取代美元的地位。从我国说,如果货币发行都与黄金挂钩,或者需要在国际市场高价购买黄金,并不利。
这对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和贸易格局都有长期的和重要的影响。虽然像雷曼兄弟这样的大公司破产了,但金融机构太大而不能破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